●—≺ 前言 ≻—●本文前言旨在概述文章主旨,确保内容条理清晰,用词精准,以便读者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整体脉络。
所有到访过中国的外籍人士,无不由衷赞叹:中国确实非常安全。
诚然,相较于世界各国,中国在安全方面的表现无疑是最为出色的,其安全程度堪称全球顶尖。
大家知道吗?中国有个城市,安全系数全国居首,且该城市居民半数以上为军人。
那么这个被誉为最安全的“中国兵城”究竟指的是哪一个城市呢?
“中国兵城”是一个独特称谓,它准确描绘了这座城市作为军事重镇的独特地位,彰显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军事作用与影响。
1951年,西藏获得解放,中央随即派解放军入驻。然而,所有解放军都面临一个巨大挑战:进藏之路异常艰难。
西藏与内地间当时无路,行进艰难,加之沿途气候恶劣,致使进入西藏变得愈发困难。
在此环境下,大部队前行1公里需耗12只骆驼。若抵达西藏,所需骆驼数量庞大,且物资能否完好无损带入尚存不确定。
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,1953年,慕生忠将军建议中央修建青藏公路,起点青海,通往西藏。
尽管中央已令修建川藏公路,但该路线穿越大峡谷,地质脆弱,易发生灾害,一旦发生,将导致进藏道路中断。
因此,需另建一条通往西藏的公路,青海是理想之选。尽管地处高海拔,但其地势相对平坦,修路难度实则低于川藏公路。
慕生忠将军的建议获准后,他率19名干部及1200多名军民同志自北京启程,同时命部下自敦煌向格尔木筑路,以备他带队前往格尔木,进而修建通往西藏的道路。
如此,内地人士想要前往西藏,将会变得更加便捷与容易。
然而,格尔木往昔荒芜人迹,环境恶劣。慕生忠将军率众到来后,这片土地才逐渐焕发生机,有了人间烟火的气息。
50年代修路绝非易事,因当时中国缺乏大型机械设备,工人们仅凭铁锹与十字镐等简单工具,便展开了艰巨的道路建设任务。
慕生忠率领众人,手持铁锹与十字镐,在格尔木地区奋力开凿,成功修建了一条通往天际的宽阔大道。
修路时,慕生忠总挑最艰险之地,他的铁锹上刻着“慕生忠之墓”,表明决心:路修至何处,他便愿埋骨何方。
若他在修路时遭遇不幸,铁锹将成其墓碑。下葬时,务必让他的头部朝向拉萨,以此寄托哀思与敬意。
大部队在修建至一座峡谷时遭遇首个挑战,此峡谷为进藏要道,无法绕行,必须在峡谷上架设桥梁。
在峡谷修桥极为危险,慕生忠修好桥后,不让别人试,而是亲自驾车过桥。确认安全无恙后,才让众人通过,大家见状,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不止此事,慕生忠面对危险总是首当其冲。修建至沱沱河时,过水路突发意外,他再次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。
面对湍急水流冲毁的过水路,慕生忠见状紧急,毅然首个跳入冰水中捞石修路,直至路面恢复畅通,他才从河中上岸。
亲历冰冷河水者方知刺骨之寒,寒意如针,持续刺入骨髓,长此以往,对身体危害极大。
慕生忠在水中坚持了许久,任凭他人如何呼唤,他都坚持留在水中,不愿上岸。
慕生忠率领部队,无论面对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荒凉,还是唐古拉山的险峻,均克服万难,成功从格尔木开辟出一条通往西藏的公路。
令人钦佩的是,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,他们竟仅用了7个月零4天便成功完成了整条道路的修建。
慕生忠在格尔木时,除修建青藏公路外,还率部队开发该地,他们挖渠引水,垦荒种植,凭自身努力将这片荒地转化为富饶之地。
为改善修路部队住宿,他们在格尔木建造了住房、办公楼和医院,使格尔木焕发新生。至今,格尔木仍有“将军楼”,以此纪念慕生忠将军。
1960年,格尔木正式设市,同时解放军及其家属入驻,众人齐心协力,持续推动格尔木的建设与发展。
格尔木在发展中成为重要交通枢纽及西藏建设的后勤城市,六七十年代,因国际局势动荡,我国将沿海军工企业全部转移至西北和西南地区。
鉴于此情境,众多军工企业与部队纷纷自沿海撤离,转向西北地区,其中,格尔木成为了他们的主要驻扎地。
格尔木迅速变为军人及其家属为主的城市,随后,众多青年响应国家号召,纷纷离开家乡,奔赴西北、西南等地区。
因此,格尔木人口增多,发展迅速。鉴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与特殊,我国持续派遣解放军至此,以巩固国防事业。
格尔木居住的人口中,军人占大多数,他们长期驻守此地保卫国家,因此,格尔木成为了中国独一无二的兵城。
格尔木现已成为青海旅游的热门目的地,以其著名的察尔汗盐湖闻名。此地居民普遍拥有强烈的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然而,不仅格尔木如此,中国的其他城市也都同样具备高度的安全性。
中国军视网报道,2017年9月28日,一位将军在7个月零4天内创造了筑路奇迹,成功开凿出被誉为“天路”的工程。
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讯:2018年11月2日,探究青藏公路修筑历程,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与故事,展现了人与自然、坚持与奋斗的辩证关系。
Powered by 欢迎使用bob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